網頁

2015年3月25日 星期三

腦中風的簡介文

腦中風的簡介文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許立奇醫師



一、引言


何謂腦中風? 簡單的說,腦中風是指腦血管或腦循環出現異常,導致腦部組織受到傷害所造成的各種臨床表現。腦血管病變包括腦血管阻塞(梗塞性腦中風)和腦血管破裂(出血性腦中風,即腦溢血)兩種,這兩種情形所造成的腦部損傷在臨床上表現出忽然發生的腦神經缺損症狀 (sudden onset of neurological deficit),就叫做腦中風。





二、腦中風的分類


前面提過,造成腦中風的腦血管病變主要包括梗塞性腦中風和出血性腦中風兩種。腦梗塞的情形較為常見,約佔腦中風的五分之四,另外五分之ㄧ的情形,則是腦出血所造成的腦中風。因為大部份的腦中風是梗塞性腦中風,所以如何防止腦血管狹窄栓塞就成了防治腦中風最大的課題。

至於腦中風的分類,臨床上常依據不同的原因,將梗塞性腦中風再作分類。依據分類來了解病人中風的原因。其中最常見的三類為:大血管粥狀硬化病變,小血管病變,和心臟栓子。

造成大血管阻塞最常見的原因就是粥狀硬化病變(atherosclerosis)。根據許多醫學研究的報導,粥狀硬化病變的形成和長期高血壓、糖尿病以及高血脂有關。這種血管病變造成血管內層增厚,並且在血管壁上逐漸生成斑塊(plaque),斑塊逐漸變大而造成血管管徑越來越狹窄。當嚴重狹窄時(通常指大於百分之七十的狹窄),血流無法通過,腦部無法得到養分,就會有腦梗塞的危險。

腦部小血管病變通常和長期的高血壓和糖尿病有關。小血管因為病變逐漸狹窄,當單一條小血管阻塞而造成的腦梗塞,我們稱之為小血管病變腦梗塞。醫生常常和病人說的小中風,就是屬於這一類。小血管病變腦梗塞影響的腦組織範圍很小,在電腦斷層上看到的黑色陰影(代表腦梗塞的區域)小於1.5公分。因此這一類腦梗塞中風預後大多很好。

心臟因為某些疾病,像是心臟瓣膜病變、慢性或間歇性心律不整、最近發生過心肌梗塞、風溼性心臟病、以及開過心臟手術等,會在心臟中產生血栓,若是心臟血栓掉落,隨著血液打出心臟,經由血管竄流至身體各個部位,到了末端較細的血管時,血栓會卡在血管中,造成血管的阻塞,該血管遠端的組織得不到養分,就會產生組織壞死。有時心臟有好幾個血栓不斷打出,被阻塞的血管可能就不只一條,產生身體各個不同部位的臨床徵狀。當血栓隨著血液流至腦部的血管,造成腦血管的阻塞時,這種中風就稱為心臟栓子腦梗塞。

至於出血性中風的成因也有許多,最常發生的是腦部小血管破裂所造成(往往因小動脈硬化病變導致血管壁受損而發生,常與長期高血壓有關),這類腦出血好發於大腦深部之基底核或視丘、橋腦或小腦等處。有些腦出血則是位於大腦較表層的部位,其原因則是發生類澱粉病變之血管破裂所致,患者往往是沒有高血壓病史的老年人。至於血管瘤(動脈瘤)破裂則常造成大腦表面之蛛網膜下腔出血,這是死亡率最高的腦中風。



三、腦中風的症狀

腦中風所造成的腦神經缺損症狀非常多樣化,在不同部位的腦部損傷而有不同的臨床表現。除了大家常見的半邊身體癱瘓、半邊身體感覺麻木、嘴角歪斜、說話不清楚之外,還包括了忽然發生的意識改變、智力下降、視力變差、視野缺損、複視、耳聾、空間、定向力不足、思考減退、遲緩以及走路搖晃等等徵狀,嚴重的甚至會產生重度昏迷或者是呼吸困難的情形。因此,只要遇到忽然發生有以上所提的腦神經缺失徵狀,就有可能是腦中風的情形。請趕快送醫院讓神經內科專科醫師作更進一步的神經學檢查來確定診斷,並作治療。


四、中風的危險因子

中風發生機會可因為許多先天家族因素與/或後天環境因素或生活方式而增加,這些因素稱為中風的危險因子,主要可分為二大類,其一是無法控制的危險因子,如性別、年齡、種族 以及家族中風史等。以性別而言,同樣年齡之男女性,男性中風的機率要比女性高。年紀愈大,中風的機率也愈高。另一類則是可控制或可預防的危險因子,如三高症(高血壓、糖尿病、血脂肪過高症)、心臟病、不運動、肥胖、抽煙、喝酒等。在中風預防上就是要控制這些與中風有關的危險因子,自然可以減少中風的發生機會。
五、中風的影像檢查

顯示腦部病變與相關血管的影像技術日新月異,大大改善了中風病人的臨床診斷;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對顯示與定位腦出血、出血性梗塞(hemorrhagic infarct)、蜘蛛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動脈瘤(aneurysm)周邊血塊、腦梗塞的壞死區域、動靜脈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及腦室異常,都相當準確。磁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除可顯示以上的病灶,還可以顯示血管的血流、血鐵質(hemosiderin)與鐵色素、梗塞性的壞死、及神經膠樣變性(gliosis),在這兩者之中,磁振造影特別利於檢視大腦深部及後腦窩的小病灶(此區域在電腦斷層下,影像易被週遭的骨骼干擾);此外,新式的磁振造影技術也能比電腦斷層更早診斷出早期梗塞性病灶,在數分鐘之內即可看出)。

其它探究腦血管疾病的輔助性檢查,如杜普勒超音波血流檢查(Doppler ultrasound blood flow studies),可顯示大血管,包括頸動脈﹙carotid artery﹚與基底脊椎動脈﹙basilar and vertebral arteries﹚,的動脈硬化斑塊(atheromatous plaques)與狹窄。血管攝影(angiography),可以更精確地找出大血管的狹窄或阻塞、動脈瘤、動靜脈畸型、及其他如動脈炎等血管疾病。除此之外,磁振血管攝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 與磁振靜脈攝影 (MRV),可用來檢視顱內的大動脈與大靜脈,並且沒有輻射線,安全性較高;但對較小的血管,準確度不如血管攝影。



六、中風的癒後

在中風初期時,其實很難對病人的預後做一個詳細而完整的評估。常有人會問醫師,能不能預期病人會不會好轉或惡化?事實上,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準則可以在早期預期病人的預後。因為在中風的急性期(中風後一至二週),病人的情況仍舊十分不穩定。某些病人今天可能還只是輕微的肢體無力,到明天可能就會變成嚴重的半身不遂,或者病人的情況只是壞了一兩天後,又有了改善。過了此一階段,病人才會慢慢穩定好轉。

至於中風的長期或最終預後,可能性相當多;只要病人存活下來,大多都會有相當程度的改善。對於小窩性梗塞,且僅有輕微肢體無力的病人,通常都會復原地相當好。至於大血管栓塞且合併有嚴重神經症狀的病人,通常恢復較不明顯;在幾個月積極努力地復健後,病人可能仍有語言與理解的障礙,上下肢依舊無法活動地很好。

轉載自: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
http://www.strokecare.org.tw/notice3.html#0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